您好,欢迎访问这里是您的网站名称官网!
新闻资讯

服务热线400-123-4567

常见问答

首页 > 新闻资讯 > 常见问答

计划经济的具体原理是什么?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4-08-12 02:14:22点击:
既然企业以追逐利润为目的,那么计划经济该如何实现?它是怎么运行的?

原理不难——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计划经济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市场经济的经济思路和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和计划经济的经济学不通用,市场经济的经济规律在计划经济中不存在。

计划经济的原理就是不再依靠货币(或者降低依赖),回归产品生产的本质——产品数量、需要资源、产品消耗等等。当然,需求是通过统计、预测得到的实际需求,生产指标是根据实际需求提高一些而定,整个产业链都是有协调规划的,而不是各方都看“货币”这一盈利幻象来进行。计划经济不存在泡沫经济,没有股票市场。相当于全民全面掌控,不属于垄断。

比起市场经济中所有人各自为战、人吃人,计划经济只要是配合了全民掌控权力的冥主政治,即可利于所有人,没有人会有损失(想成为剥削者的不算人的范畴)。

当然,计划经济的决策者是谁(即配套的政治制度)可以决定计划经济成效。如果决策者是少数上层精英、形式是自上而下,则计划经济会导致上下脱节,不能体现实际需求而且中间产生既得利益阶层篡夺财富。决策者是完全自下而上冥主的,则经济可以完全由所有人直接控制,生产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且分配给需要的人。

市场经济的决定因素是贪婪和竞争(都想成为资本家但是不可能都成为资本家),而计划经济是互助。

当然,曾经有人说“自下而上冥主的制定决策就是市场经济”,在此强调区别——决策指标是自下而上冥主确定的,然而生产也是自上而下来进行的,中间调度所需原料等等过程全都是一个整体来进行,各地区的关系也是交换物品按照程序生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存在交易也不存在资本和股票市场以及投资;由于冥主的决策,调配非常灵活(指发现问题的效率以及多数人来自最前沿),也不存在互补品一路之隔却不能互相交流的情况。冥主计划经济是所有人坐在桌子上协商,互相有不竞争贸易协议,市场经济则是所有人“冥主自游”地蒙着眼睛在市场上摸爬滚打。

计划经济可以让满足大多数人实际需求最大化,并且劳动最小化。优秀的计划经济不会有身份划分,每一种职业也都是不固定的,自由选择的。比如某工作(消耗品生产,流水线,简单)已经超额完成今年指标,那么这些劳动力就可以去其他生产工作上帮忙。(参见《面包与自由》)这样从事比较复杂的生产的人可以得到更多帮助,同时也平摊了劳动时间。由于机器的普及,生产已经根本不用担心不足,很有可能两个月就可以生产所有人一年多需要的,不需要像资本主义那样不断生产为了利益导致资源的浪费。

不同于市场经济将所有劳动对用钱量化、生产用利益量化,计划经济中,物质生产的物品分为以下几种(仅仅说生产,不包括居住、运输等)。不存在奢侈品(即前社会主义时期用来显示身份的),以前的奢侈品变得没有其原本意义。采用集中的工厂生产,这些生产也是劳动力最可以自由调度的(因为机器的普及使这些劳动变得简单,不像医治病人维护森林教育学生那样复杂)

1.实时消耗品(长保质期)。只要正常生产就不会有绝对不足、时时刻刻都在消耗的,比如粮食、日用品、药物等等。这些可以在最有利的时间集中生产完成指标,在将第二年要耗尽时候继续大规模生产(中途仍然有一点小规模生产)。库存可以让决策期间不存在任何问题。

2.实时消耗品(短保质期)。库存不便的,如酸奶。这种需要一直有生产进行,其他的完成以后可以来帮忙。

3.长周期消耗用品。可以个性化且消耗周期长的,如汽车、衣服、家具。这些在计划经济完善以后,可以采用需求上报个性定制。根据前一年统计来调拨生产原料。

4.维护用品。这些比较杂,主要是维护3,比如零件。每个地区应该设立几个修理厂。生产指标应在多年统计数据综合下进行。在完成以后仍然可以有一点小规模生产。

5.特殊(比如艺术品等等,由集中地方的自由创造)(参见《面包与自由》)

6.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大多数人正常生产都无法满足的非必需品(即曾经的一些奢侈品),这些可以成为公共设施或者给弱者的照顾。

以上每一种产品都分为两类——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必需品,涉及衣食健康的,优先生产。

也就是说,人可以从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即便是需要不断生产的产业,也应该又好几批人换班做。这样人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自由安排和提升自己。


暂时说道这,想起什么再更新

看了一圈,基本上都是在骂计划经济的。没人讲到计划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这届知乎er不行啊。


首先:计划经济的思想起源于市场经济

你在企业中,从A部门调动到B部门,是自由竞争的结果么?显然不是。岗位调动是企业根据需要进行的安排。

其实,企业内部,就是一个非常标准的计划经济。人事调动安排,生产计划,财务规划等等,都由管理层计划。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市场经济中,经常出现企业破产,市场份额被胜者占据。或者企业之间相互兼并等。企业的规模是越来越大。

如果不加节制任由市场自行发展下去会如何?

那么,一家垄断市场的巨无霸企业将会诞生。而最终,巨无霸企业将垄断每一个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人事调动,都是由管理层决定的。那么,被企业所垄断的市场,最终会变成计划经济


而这一连串的推论,使得列宁提出了“国家资本主义”这一思想。既然市场经济最终导致计划经济,那么能不能由国家通过强制力,提前实现这个结果?国家即是巨无霸企业,领导层即是企业管理层。从而产生了计划经济的思想。


那么,为何计划经济会失败?

哈耶克认为:在计划经济里,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足够的资讯以正确的分配资源,这种问题又被称为经济计算问题。

也就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论述的,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不能高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在持续降低,企业规模也越发巨大,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的大型企业已经十分常见。未来会不会有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人的巨型企业呢?国家资本主义是否会再度出现呢?这个就不好说了

用最通俗的比方,就是一般的游戏中,资深玩家的人工智慧和经验总是强于AI的无序发展,资深玩家总是能够用最快最省的办法打败电脑对手。

之所以用游戏来打比方,是因为提出“未来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社会有计划有比例的分配劳动时间”构想的马老太爷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斋做学问,最大的工作经验就是担任《莱茵报》主编,担任第一国际的总委员会委员、通讯书记,并为第一国际起草文件,帮助工人罢工争取权益。马老太爷是一个千年罕见的伟大理论家,但是政治军事和经济管理的实践经验几乎没有,连空想社会主义者搞乌托邦农庄的管理经验都没有的人,却想要改变整个世界几千年来的运行法则。

搞计划经济的领导人自己认为掌握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通过研究马老太爷写于上个世纪的著作而洞察了人类的历史发展方向。国家掌握生产,或者说英明的领导人配以强大的官僚机器,把一切社会资源全部都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强有力的行政命令干预使得供需平衡,资源不被浪费于不必要的奢侈、娱乐,避免资本主义社会无序生产带来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国家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比游戏的运行方式要难很多,游戏里面,玩家最多操作几百个单位,就要高度集中精力。而在现实中,国家领导人要管理一个大大的国家,成百上千万人,甚至是天朝的十四亿人口的十八层炼狱级别。领袖再英明神武总是需要大量的助手和代理人,或者说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更何况活生生的一个个人总是比电脑屏幕里面的农民和士兵想法多、忠诚度低、没有大局观,不像大多数RTS游戏里面的士兵会无怨无悔地去送死当炮灰,不会篡党夺权。

借口:决策错误或者用人不当


计划经济按照拥护者们的理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可是下达一个个英明决策的前提是你得知道你手里有多少资源可以使用,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到底有什么需求需要满足,你真的能掌握一切经济社会数据吗?游戏里面,玩家能够掌握绝大多数对其有用的情报,少数几种资源、人口、兵力数量、性能参数等系统中都能够精确查询到。但是现实中,所有的数据情报,都是各怀鬼胎或者能力不够的官僚层层上报的结果,数据真实性可疑,而且还有延时。以中国为例,就一个耕地数据就足以让人抓狂。孙子云,知己知彼,其实别说知彼,光知己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

有哪些地理上的事实,没有一定地理知识的人不会相信?

借口:还是领导决策错误或者用人不当


游戏玩家有现成的攻略数据和前人留下的战术模式可以照搬,还可以祭出SL大法,可是计划经济没有任何现成的攻略可以参照,前面只有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古巴朝鲜受制裁的失败榜样,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参考,而难度又不是一个级别的,一旦出现任何差错,搞不好就是物资短缺甚至饥荒。计划经济失败以后,国家倒退十几年,现实中,显然是不允许SL的。如果出现了某些错误,人民是不会原谅的,没有第二次机会的。市场经济可能有诸多弊端,但是比计划经济要好。

借口:某些人民的觉悟总是太差


游戏中,玩家一心为了赢取胜利,不会大造毫无用处的楼堂馆所,除非能够带来文化点数,不会后宫美女如云,不会在外国的银行里面存私房钱,不会有大票身居高位而能力低下的亲戚,不会大举提拔马屁精。现实中,齐奥塞斯库总书记给一条名叫考布的拉布拉多猎犬授予上校军衔。

借口:领导腐化脱离了群众


游戏中,玩家的强有力干预会极大提升效率,而在现实生活中,国家的高度管制只会带来低效率。名义上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是在实践中,永远是农民家里想多养一只鸡一头猪都是投机倒把,挖社会主义墙角。计划经济的初衷是解决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带来的产品过剩与消费不足及其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但是在实践中,永远是受欢迎的商品供应不足,而且花色单调,质量低劣(除了一些重工产品)。

借口:还是某些人民的觉悟太差


和游戏还有一大不同之处在于,计划经济国家喊着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口号,就架不住全世界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诱骗或者裹挟的无产阶级的一致敌对。发展升级所必须的资源、技术被封锁,难以获得,自己的产品又缺乏市场,最终被排除在世界市场以外。

借口:美帝太邪恶了


计划经济短暂的成功,都有共同点:1、长期的战争带来的社会大萧条,2、外部的机遇或者援助,苏联受益于廉价抄底西方经济大危机,中国受益于苏联的全方位援助,朝鲜也长期受到中苏的全方位援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初期的较低起点上取得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以后,很快就遇到了瓶颈。

一个社会的发展,一是要解决动力和效率问题,二是要合理地配置资源。

传统的公有制有其内在的无法克服的矛盾,需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另一难题是资源如何较优地进行分配。

最近,看到一些文献,对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一些同志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出的市场取向的改革,提出了质疑。

我认为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认真分析计划经济内在的矛盾和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说清楚为什么三十年来,我们的资源配置方式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一、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设想与几十年的争论

按照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没有货币、商品,没有价格来度量生产的成本和交换的依据,生产由中央计划机关调节进行,各生产企业是中央计划控制下的大车间,经济实现全社会范围的核算,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由计划部门统一分配和配置,劳动者按劳分配,社会在分配之前,进行社会保险、公益、公积等方面的扣除;中央计划机关可以真实、及时地得到需求和供给的各种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加之中央计划机关有很强的科学的预测能力,制定科学的计划,从而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最优生产,来满足社会各种各样的需要。

1994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既不姓资,也不姓社,是社会化大生产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要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即使从1978年以来算起,到1994年止,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争论,我们持续了16年。我们的争论主要在计划与市场的性质上,也即它们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人们更多的注意的是它们的革命性,而不是考虑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动力和最有效和均衡配置资源的需要。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争论西方和东欧的经济学家早在本世纪的30年代就进行过争论。然而,他们争论的角度却与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完全不一样。他们的争论是经济学意义的争论,而我们的争论,包括延续到今天的争论,却更象是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家们的争论。这场争论我们不再在这里赘述。然而,如果将西方经济学家与东欧经济学家们的理论争论和现实中的问题介绍一下,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支柱──计划经济体制是怎样崩溃的。

社会主义能不能既有效率,又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西方和东欧的经济学家进行过长期的争论。西方经济学界20世纪30年代有过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论战。论战的背景是当时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已逐步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这里生产资料公有,没有生产资料市场。奥地利学派的米塞斯( L·Von Mises)教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计算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经济不能解决它的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理论依据主要是,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结果是生产资料市场的消失,这样,生产资料的价值便不可能用货币表现出来,市场就不能从货币度量的价格信息传递和卖买双方的供求不断均衡中起调节作用,从而货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就不可能起它在竞争市场上反映产品价值方面的作用,用货币形式进行计划就不可能了。这使社会主义无法确定生产决策和投资的经济效率,从而也无法合理配置资源。

米塞斯的这一观点遭到了西方经济学界巴伦(E·Barone)的反驳,巴伦根
据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反驳说,即使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中央计划当局也能够通过解联立方程的途径推算出同竞争经济中固有的市场价格起相同职能的计划价格。巴伦的发现使得社会主义反对者对社会主义的攻击退到“第二道防线”,即不否定计划经济条件下有合理配置资源的理论可能性,而是否定其实际可能性。哈耶克(Hayek)和罗宾斯(Robbins)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他们认为运用巴伦的方程,需要有收集和处理庞大信息的能力,这在实际中办不到。例如,罗宾斯说:“在纸面上,我们能设想这个问题用一系列数学计算来求解。……但实际上这种解法是行不通的。它会需要在几百万个预算数据的基础上列出几百万个方程,而统计数据又根据更多百万个个别计算。到解出方程的时候,它们所根据的信息会已过时,需要重新计算它们。根据帕累托方程可能实际解决计划问题的提法,只说明提出这种主张的人不了解这些方程意味着什么。”

为了批驳哈耶克、罗宾斯,当时旅居美国的波兰经济学家兰格在《经济研究评论》杂志1936年10月号和1937年2月号上发表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作为对社会主义经济反对派的一次反击,同时也考虑了苏联战时共产主义产品经济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兰格开拓性地探索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经济均衡的主客观条件、运行机制及其具体方式,他从一般均衡理论出发,证明社会主义经济中价格的决定不是任意的,而是通过相继试验错误的方法来实现的,因而是有客观的性质。中央计划局可以把这种价格作为经济计算的工具,实行资源合理配置,达到经济的均衡状态。兰格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构画,不同于马恩所设想的完全取消市场机制、没有商品货币的产品经济设想,也不同于苏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而是一种计划模拟市场的经济运行模式。

兰格的计划模拟市场制定价格,调节运行的思想提出后,遭到一些经济学家的质疑,指出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不相适应,因而中央计划局不可能代替市场的功能,不可能模仿出逼真的市场分配资源的机制。例如,哈耶克当时对兰格和狄金斯方案就提出尖锐的质疑。兰格当时也清楚他理论上的这一弱点,他知道如果不能解决计划手段问题,而仅仅靠中央计


划局去对千百万种产品试错,等计划当局的计算和计划出来,实际的经济运行已经过计划期了,那么他提出的运行模式就会缺乏实际运用的价值。

正当兰格在苦思中,本世纪40至50年代,主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后的期间,出现了一系列崭新的科学技术和有关理论。它们是:电子计算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运筹学、投人产出平衡等。这些科学技术的成果,首先被运用于军事领域和工程领域,如控制论在二次大战中被应用于自动高射炮的研制中。而后,它们又被扩展到生产领域和大型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中。因此,他根据此,写了《计算机与社会主义》,通过计算机的价格试错,求解


千千万万个联立方程,中央计划机关就可能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资源。(1)

二、计划经济暗含假设条件的不成立

那么,出现计算功能极强的计算机手段后,计划经济体制仍然在许多国家相继被改革,并由市场体制所替代呢?实际上,计划经济实施有许多暗含的假设条件,这些暗含的假设,在实际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是难以成立的。兰格的中央集权的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模式,建立在一系列暗含的假设之上:假设信息费用为零,取得信息是无代价的,从各行业、各地区、各企业和各消费者手中获得信息不需要成本;假设计划过程,即计划制定、下达、实施、反馈等过程也不需要成本;假设计划的制定、下达、执行、反馈等各方及各计划执行者之间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计划的纵向和横向之间没有利益上的矛盾;计划人员是非常有理性的,其知识全面、经验丰富,能先知先觉,预测未来,计划人员犯错误的可能较小。

这些假设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不成立的。首先,获得信息要付出代价,并且需要时间,还要辩别信息的真伪。与计划经济相适应,需要建立庞大的统计体系,统计人员和机构,一直要延伸到企业和其他经济活动单位之中,这些人员需要开支。信息统计的时间有一个过程,包括样本记录、逐级汇总、直到集中。有一些信息,等这样一个过程完成后,其发布对企业的生产用处不大,甚至发生负作用,因为社会需要的变化太快,根据采集样本时的统计信息来指导生产,已经不适应变化了的对生产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行政体制中,往往由于生产者考虑个人的政治升迁、横向的攀比、部门和地区的利益,扩大生产成果、缩小利润、夸大损失等等伪信息较多。根据这些伪信息,制定农业生产计划,或发生粮食短缺,或出现粮食过剩;制定生产投资计划,或发生重复建设,或下达对投资者无利的生产任务,或者一些供给过剩,或者一些供给严重缺乏。

其次,制定、下达、执行和反馈计划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比市场调节成本高得多。严密的计划经济体制,需要庞大的计划制定和发布机构,要有层层和各部门的计划机构,在各企业之中要有与之相关的计划处室。因此,计划经济设想实施的结果与马克思另一国家逐渐消亡的设想正好相反,国家越来越被强化。这种成体系的庞大的计划体系,需要巨大的办公开支,其人员需要大


量的工资及住房等费用。而且计划制定和协商过程,也需要大量的成本,比如开会、文件、差旅、招待、邮电等等费用。计划的制定、下达和执行需要时间,社会资源在计划的制定、协商、下达、执行等过程中,周转速度缓慢,社会劳动时间延长,(类似资金利息式的)时间成本加大;而由于计划的周期长,往往社会需求在计划制定时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信息统计的反馈在一个统计和计划体制的国家里非常迟缓,根据制定的计划进行的生产和投资决策,形成的供给结构常常与社会的需要结构有很大的差异,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浪费。这就是计划的另一时间滞后性成本。

再次,计划研究者、制定者、层层下达者、执行者、反馈者等等之间的利益并不是高度一致的,这就影响了统计和真实性和计划科学性和其执行的严肃性。一是计划体系是由各方工作者组成的系统,而每个工作者有他自身的利益,他的利益与整个计划体制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特别是计划制定和下达者,往往有很大的资源配置权力,资源分配的多少、好坏、及时与否,项目审批的时间、额度,等等,可以极大地影响计划执行者的利益。因此,计划执行者为了在争取计划(资源和审批)时,时间最短,成本最低,多获得资源,常常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计划控制和下达者的个人的利益;而计划制定和下达者又利用制定、审批等权力来寻租。最后,并不能使计划的制定和下达,真正能按经济需要和比例进行。二是中央计划机关与部门及地区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也并不是高度一致的。就各计划机关来说,本身也有一个小机关利益。对用各种方式交租金多的,分配资源也多、好和快;对所交租金少的,分配资源则无、少、差和慢。而要求计划需要资源和审批的部门、地区和企业,往往为了多得资源,夸大所需资源的数量,谎报需要的资源的必要性,再通过不正当地手段,获得资源,使资源可能配置在不当的行业、地区和企业之中。

第四,计划人员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并不能预知未来,因此计划的科学性得不到保证。计划人员不可能有无所不包的全面的知识,而一个审批项目在现代社会中,其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越来越复杂,涉及到许多方面,一个计划制定和审批者,需要有各种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要有财务、市场、风险等方面的知识,还能预测未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由于过去和目前公务员和官员体制所限,关系、论资排辈、稳定等因素,可以能使许多知识面有限、能力较低的人员在计划制定、决策和审批的岗位上。许多计划人员根本不知道怎样调查需求、降低成本、避免风险。这样的计划人员制定、下达和决策的计划,本身可能就有许多错误。再加上个人利益决定的寻租动机,使计划的失误很多、时间很长、成本很高。实际上,目前许多亏损、报废和不应该建设的项目和企业,绝大部分,都出自各级计划机关。而且,由于没有产权关系,决策失误的风险和责任都与计划机关无关。计划人员非常有限的理性,其个人的利益,再加上决策无风险和责任的体制,使社会主义最大的浪费和损失发端和来


自于各级计划机关。

以上就是从经济学角度,客观地、事实求是地解释的,国家社会主义模式下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要退出社会主义历史舞台和市场经济体制溶入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原因。

首先问题就不对,典型的刻舟求剑。

计划经济下企业并不一定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它可以是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必要的时候甚至会牺牲小集体利益而成全大集体利益。

比如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并不将女工怀孕看成灾难,单位领导反而会由衷地祝贺准妈妈。因为单位小集体的眼前利益眼前效率受损,但国家的大利益大效率却因此提高。

再比如工人到了中年开始衰老却不因此被辞退,工厂小集体的眼前利益眼前效率受损,但所有的人都有了奔头,社会整体利益和福祉得到加强。

而市场经济下,企业为追逐利润,资本家不喜欢招聘育龄女性,因此女性就业受到歧视,社会生育意愿下降,整个国家陷入老龄化危机,整个国家整体发展的效率被拖累。同理,资本家只榨取打工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到了中年一脚踢到社会上,把所有问题推给社会。企业负担减轻了,社会总的负担却加重了。

平台注册入口